【圆明网】
绘图: 曹醉梦 |
第四章 谋大位杨广施毒计 救昏君世民展奇才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次子,本与皇位无缘,原本隋朝的江山应该由其兄长杨勇承继。杨广的帝位既是巧取,也是豪夺,杨广作秀的功夫堪称一绝。为了谋得太子位,杨广煞费了一番苦心,在母后面前极尽伪饰,博得了母后的赏识与信赖。杨广深知,父皇虽是一国之君,很多事情母后的意愿却起着决定作用,因为父皇对母后很是敬重,甚至到了有失体统的 “妻管严”的境地。
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铁腕“妒后”,她在世时,后宫妃嫔都不敢陪王侍寝。一次,隋文帝临幸了尉迟迥美貌的孙女,独孤皇后察觉后,趁杨坚上朝之际,杀了尉迟女。杨坚下朝得知此事,气愤已极,却不敢责问独孤皇后。杨坚孤家寡人单骑冲出皇宫,走小路入深山二十多里,面对茫茫的苍天与空空的山谷,想自己身为堂堂的一国之君,竟连宠幸一个宫女的权利都没有,不禁仰天哀叹:“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久居独孤皇后高压之下的杨坚,此时此刻,沐着如水的月光,迎着清爽的夜风,更感觉到不得自由的悲凉与凄苦。难以排解的愤懑化作行行热泪从至尊的眼中倾泻而出……幸亏大臣高颖、杨素及时赶到,苦谏杨坚不能因一个女人而弃天下,杨坚才怏怏地于夜半更深之时随两位大臣策马回宫。
有这样的强悍母后,杨广要想博得父皇的龙心,必得先过了母后这一关。
太子杨勇因好女色、喜奢华,而渐渐失爱于父皇和母后。杨勇姬妾众多、子女成群,被封为王的儿子就有十个,只是没有嫡子。太子妃元氏是独孤皇后为杨勇所选,却不得杨勇宠爱,皇后已经为此大不高兴了,元妃却又暴毙,皇后怀疑是杨勇害死了元妃。
独孤皇后在女色方面律夫尚且严厉,何况律子?杨广摸准了母后的脉搏,便佯装只与萧妃独居,不好美色。姬妾们有了身孕杨广都不允许他们出生,所以杨广的膝下仅有三子三女,两个是萧妃所生的嫡子,一个是萧嫔所生的赵王杲(还是杨广做了皇帝后所生)。独孤皇后因此多次夸奖杨广贤德。杨坚与皇后曾经到杨广府邸巡视,杨广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把美貌的姬妾都藏到别处,只留下又老又丑、穿着粗衣布裙的守候在身边服侍;将屏帐的华丽彩绢撤下,换上素绢;故意弄断乐器的丝弦,也不让下人擦拭乐器上的灰尘。此情此景,令隋文帝与独孤皇后见后心中大喜,更以为杨广勤于政事,远离声色,生活简朴。从此,于诸皇子当中,杨广成了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最爱。
杨广“不爱女色”,仅此一点,独孤皇后对废杨勇立杨广已经定了八成了。杨广感觉火候尚浅,应该在母后那里再点一把毒火,让杨勇在母后的心里彻底“出炉”。灵犀一动,杨广计上心来。
杨广任扬州总管时,入朝觐见父母,回扬州前,入宫向母后辞行。杨广认为施毒计的机会终于到了,便跪在地上大哭:“母后救我!”独孤皇后大惊,忙问杨广因何惊惧?杨广哭着说:“儿臣对太子一向恭敬,从无非分之想,不知哪里得罪了太子,太子竟然想害死儿臣!”皇后听后大怒:“我还活着呢,他就开始对你们下手了!我为他娶了元氏女为妃,他竟然不以夫妇之礼待她,对她就像对猪狗一样,而专宠云定兴的女儿。前不久又毒死了元妃,现在又开始对你下手!等我死了,还不把你们随意杀戮!”杨广呜咽不止,皇后也悲不自胜。之后,皇后废杨勇立杨广之意已决。
如果不论品德,杨广的才貌无可挑剔:仪容俊美,机敏聪慧,深沉严谨;工诗文,善辞赋,具辩才,且屡立战功。因此在朝堂之中晋王杨广的声名极好。再加上独孤皇后在杨坚面前一再力挺杨广,被蒙蔽的杨坚也越来越觉得大隋的江山交给杨广,真是社稷之福、万民百姓之福啊!
杨广以矫饰骗过了父母群臣,却难欺上天。杨广被立为太子的当夜,上天便降灾示警:狂风凛冽,暴雪纷飞,山崩地震,房倒屋塌,被压死者百余之众。
西元601年秋,独孤皇后走完了她辉煌、高贵、专宠的一生。生母亡故,儿女悲痛应由心而生,而杨广却在父皇及宫人面前哀恸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则谈笑风生,饮食如常,毫无悲伤之意。
隋文帝病重之时,一日,陪侍的宠妃宣华夫人发髻蓬松、衣带不整、神色异常,隋文帝追问她何故如此,宣华夫人向隋文帝哭诉了太子杨广对自己欲行无礼一事。隋文帝听完气得拍床大骂:“畜生怎么能托付社稷大事?都是独孤氏误了我!快叫杨勇来!”然而,此时的杨广羽翼已丰,朝纲在握,谁来承继大统已经由不得杨坚了。杨广让杨坚见到了杨勇,但不是在杨坚的寝宫,而是他们父子俩共赴黄泉的路上。一会的功夫,杨坚就气绝身亡,不知是被杨广气死的,还是被杨广所杀。杨坚之死,成了一个令世人难解的历史疑案。杨广又矫以杨坚遗诏,缢杀了杨勇。杨坚驾崩的当晚,杨广不顾父皇尸骨未寒,就迫不及待地“蒸”了父皇的宠妃、自己的庶母宣华夫人。(古代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叫做“蒸”。)
杨广登基后,再也无须遮遮掩掩了,好女色、喜奢华之本性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大张于世了。杨广役民如牲畜、视民同草芥——大兴土木,采奇石异木营造东都洛阳;动用二百万民力开凿大运河;兴百万之师,三征高丽,无功而返,损兵折将,劳民伤财。真是东都成,民心散;运河就,国本伤;征高丽,国运败。杨广为政十来年,就将隋文帝苦心经营了23年的大好江山折腾得国力凋敝、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流寇遍地。
大业十一年(西元615年),杨广的天下已如西山的落日,昨日的黄花。
这年八月,杨广乘着气爽秋高,率众出塞北巡幸雁门。突厥始毕可汗闻讯后,亲率几十万大军围攻雁门,雁门四十一城,被突厥攻克三十九城,只有雁门、崞尚保。突厥急攻雁门,箭矢都射到了杨广的身旁左右。杨广命悬一线,危在旦夕,抱着爱子赵王杲,哭肿了双眼,不由得想起了屡退突厥的功臣长孙晟,慨然长叹:“如果长孙晟还在,匈奴何敢至此?”
此时的杨广气数未尽,长孙晟死难复生,但长孙晟的快婿李世民担起了退兵救主的大任。那一年,李世民还不到十七岁,但与生俱来的超人智慧与军事奇才,却如同太阳的光辉无法掩藏,必将穿透层层云雾而普照寰宇,恩泽万方。
皇帝被围,非同小可,立即诏告天下,募兵救驾。
杨广与李渊于私是姨表兄弟,于公则是君臣,杨广临难,李渊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管。李渊决定让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李世民前去救主。
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来到雁门,在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帐中听令。李世民聪慧睿智,素有军事天才。当时的雁门是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城中的存粮只够维持二十天,城外几十万突厥大军虎视眈眈;征调隋朝大军来援也非数日之内就能完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家之上策。李世民决定以虚张军容的疑兵之计退敌,便向将军云定兴献策:“始毕敢举兵围困我天子,肯定以为我朝短时间内难以筹集大军来援。我军应该虚张军容:白天于几十里之间高举旌旗,绵延不断,虚张声势;夜晚则击钲擂鼓,钲鼓之声彼伏此起,不绝于耳,突厥一定以为我朝救援的大军来了,他们必定望风而逃。不然的话,敌众我寡,如果他们全军来战,我军难以支撑,必败无疑。”
云定兴听罢,心中暗想:不怪说将门出虎子,这李世民堪称奇才,年纪尚小,阅历不多,竟有这等卓见!孺子前程不可限量!就欣然听从了李世民的计策。果如李世民所料,始毕可汗误以为隋朝大军赶来救驾,遂率全军撤走。李世民神计一出,隋朝未损一兵一卒,便退去了突厥的数十万大军。
李世民初入军营,就展露了其天赋的军事奇才,这为他日后兵争天下,做了坚实的奠基——
少年神智开雁门
旌旗招展钲鼓闻
金轮皎月何曾忘
一计退却十万军
(未完待续)
(参考史料:《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