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宋康王谎言谤楚,骗世欺人,终于毁国毁己(共三文)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一、岳飞与宋高宗论马

“岳飞论马”的故事,笔者在数年前就己经写过,但所据资料,非出自本源。这次得见原始出处,特再述如下:

有一回,宋高宗问岳飞:“卿得到过好马了没有?”

岳飞回答:“臣有两匹马,每天吃粮秣数斗,喝泉水半石。不过,它们不肯吃不精良、不清洁的食物。当驾驭它们时,它们先是轻步慢跑,走到百里以后,才开始奋勇疾驰。从中午走到黄昏,还能再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不气喘,不流汗,显得若无其事。这是接受得多,而不肯苟且获取;力量充裕,而不愿逞能,能行远路的良材呵!可惜这两匹马接连死去。如今我所乘坐的马,每日食不过数升,吃草料不挑选,喝泉水不选择;刚拉住缰绳,主人还没有坐稳,它就跳跃疾驰;仅行百里路,就精疲力竭,汗水淋漓,气喘吁吁,奄奄欲毙。这是取存得很少,而容易满足;好逞能,而容易力穷,是才短力弱的驽材呀!”

宋高宗听了岳飞的论述,连连点头说:“论析深刻,讲得精辟极了!”

【附言】

这个故事,本身是论析马,却可以用来喻人。那些在学习上抱着认真严肃的态度,不仅吸收得很多,而且注意选择,虽然掌握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却不轻易吐露,不事炫耀卖弄,这才是雄才大略之人。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力能扛鼎,临危不乱,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那些在学习上缺乏认真严肃的态度,浅尝輙止,不仅接受得很少,而且容易满足,虽有本领,实为浅陋,却喜欢逞能显示自己的人,实是庸碌之徒,对此种人,不可委以重任,他们也不可能宁静致远、卓尔不凡、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

敬附【原文】

宋高宗问岳飞曰:“卿得良马否?”

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高宗称善。

(出自明代何孟春《馀冬录》卷五十六《罕喻》)

二、吃药的戒鉴

唐朝监察御史刘禹锡,被贬以后,闲居在家。他由于失意,而积郁成疾。

刘禹锡的一个朋友,前往看望,对他说:“您患病有些日子了,该去治一治,我给你推荐个良医吧,他原是我乡的方士,现在行医治病,医术相当高超。患癞疮病的人,到他那里治,就能去除疮痏(音委),变得美貌丰满;两脚麻痹的人,经他治疗,就能奔跑。何况你这一般的小病呢!我陪你去拜访他,请他给你医治吧。”

刘禹锡因为病痛缠身,只得跟朋友去医生那里就诊。那位医生先是给他静静地切脉,再仔细察看他的脸色,接着认真地听声音,然后很有把握地说:“你的病是由于不按时作息,生活没规律造成的。现在你的肠胃功能大大削弱,很少能消化食物,也很少产生热气,白白成了盛装美味佳肴的皮口袋啦!不过,请不必担心,我能治这种病。”说罢,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药丸,嘱咐说:“你服下这丸药,就能洗去心中的忧烦,消除长久的郁闷,溶解隐藏着的病毒,归回损耗的元气了。只是要特别注意:药里有毒,病愈后,立即停服;服过量的药是会损伤身体的。为此,我给你的药剂很小。”

刘禹锡将信将疑地接过药,回到家里,按着医生的嘱咐,小心服用。果然,经过两天,腿就感到轻快,不麻木了。过了十天,身上也不发痒,再也用不着搔搓了。过了一个月,视力恢复,听觉敏锐,步履矫健,食欲大增,身体比以前强壮了。

这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人来庆贺他,并且怂恿地说:“你获得的药,疗效几乎神了!真难得呀!不过据我了解,医生给人治病,大多留一手,有意遗下病根,以抬高自己,索取钱财。你何不再去求他多给些药?继续多服些,那样不是把病,治得更彻底了吗?”

刘禹锡信以为真,连连点头。于是,他照着别人的建议,继续服药。五天以后,药的毒性果真发作,他感到遍体胀痛,象得了疟疾。这时他想起医生的嘱咐,醒悟到自己做错了事,急忙硬着头皮再去找医生。

医生见他病情严重,知道是服药过量所致,十分生气,斥责说:“我早就料到你没弄清其中的道理!”急忙拌制解毒药,给刘禹锡灌下去,这才转危为安。

刘禹锡回到家里以后,又继续服用和解的药,身体才逐渐复原。

【附言】

怀疑别人要有根据,不能凭主观猜测,或者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刘禹锡由于听信别人不负责任的话,而怀疑医生,结果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不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吗?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无论办什么事都要掌握“度”。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量上超过一定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在故事中,刘禹锡前后服用的药,并没有变换,只是由于服用药量,超过了限度,才使得治病的良药,变成了害人的毒药。由此看来,掌握事物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只有学会这个本领,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在实际工作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刘禹锡是个非常渊博的大学问家,还犯出这种错误,我们就更应该引以为戒,防范此类过失。

(出自唐代《刘禹锡集》卷六《因论》)

三、宋康王谎言谤楚,骗世欺人,终于毁国毁己

宋康王十分憎恨楚威王,因此经常说楚国的坏话,以发泄心中的妒嫉和不满。每天上朝的时候,宋康王总要把讽刺挖苦楚国作为笑料,他煞有介事地说:“楚国的弊病,早已不象我说的这样轻,如今更加严重啦!我大概可以得到楚国了吧?!”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候,大臣们也都随声附和,甚至还添油加醋地把楚国形容得漆黑一团,仿佛楚国已不堪一击,唾手可得。

这件事传到了国外,于是凡路经楚国到宋国来的人,都投其所好,故意把楚国描画得一无是处,以此讨好宋国。这些编造的故事,由基层传到了上层。士大夫们明知其中有假,但为了迎合国君口味,就把这些假情况,报告给朝廷。朝廷再添枝加叶地传给下面。这样,久而久之,诋毁楚国便在宋国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

人们由于长期受这种舆论影响,便以为楚国真的不如宋国,就连宋康王自已,也糊涂起来了。于是,他狂妄地宣布:立即出兵,攻打楚国!

在宋康王的大臣中间,虽有不少人随声附和,但也有象华犨这样头脑清醒而又正直的人。华犨听到要攻打楚国,急忙前来加以劝阻:

“陛下,宋国不是楚国的对手,这是早就被证明的事实了。楚国的力量好比犪(音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巨牛)牛,宋国的力量好比鼢(音坟)鼠,相差十分悬殊。即使真如陛下经常说的那样,楚国的力量也还是抵得上十个宋国。宋国是一,楚国是十;宋国打十次胜仗,也抵不上被楚国打败一次。我们怎么可以轻易拿国家去比试呢?”

自信的宋康王,根本听不进劝告,坚持出兵。战争开始了,由于楚国一时缺少准备,居然在颍上,被宋军击败。宋康王于是更加得意忘形,以为楚国真是不堪一击,就准备继续进军。

华犨忧虑地劝阻说:“应当适可而止啦!我听说,小胜大,侥幸在于大的没有预料。侥幸是不能持久的,胜利了不可以骄傲,对战争不能轻视,对敌人不要侮辱。侮辱百姓尚且不行,何况侮辱大国呢?现在楚国打了败仗,害怕了,正在接受教训,奋力挺起;可是,陛下却越发骄傲轻敢。‘大惧小,灾祸到。’您可要三思呀!”

那时候,宋康王正在志满意得,华犨的劝说,犹如一瓢凉水向他泼去,宋康王听了,气得火冒三丈,要降罪给华犨。

华犨看出宋国大势已去,连夜逃奔到齐国去了。

接着,宋国又出兵侵犯楚国。这时,楚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向宋国进行了有力的反攻,迅速地击溃了宋军,并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宋国。宋康王用谎言谤楚,骗世欺人,却落得毁国毁己,为世人所唾骂和耻笑!

【附言】

宋康王以为自己说楚国不行,楚国真的就不行了。他拒绝接受忠告,轻率地对强大的楚国诉诸武力,结果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这说明,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好的东西,不会因为某些人讨厌它就变坏;坏的东西,也不会因为某些人喜欢它就变好。如果闭眼不看客观事实,一味按想象办事,那必定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用谎言诋毁别人,自己也往往会受到谎言的蒙骗,把谎言当作事实,最终也害了自己。

(出自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二《郁离子》“瞽聩”)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