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3)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节,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信念是气节的源泉,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崇高气节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会价值取向,成为衡量人们为人处世的人格标准。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正人君子心中恪守的一把良知尺度。东汉何晏说:“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孔子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坚持原则、矢志不渝的,他倡导“遵天道,循纲常,行仁政”、“尽人事而听天命”。他认为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是承担社会教化的中坚力量。

孔子率领学生周游列国弘道时曾几次被困,一次,在陈、蔡两地之间没有了粮食,面对困境,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这时微风送来了阵阵的清香,孔子循香味而行,在幽谷的深处发现了一片兰花,仙姿清韵,端庄素雅,生长在这里,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赞,却默默的芳香四溢。孔子对学生们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然后作《倚兰操》并操琴赞颂,继续说道:“困境所含的道理,就好比是从严寒到温暖,经过严寒之后,温暖的春天就会到来,这些只有贤德的人能够了解,有些人却不能明白。”子贡问:“为什么有些人不明白呢?”孔子说:“胸无大志的人只看到眼前,对自己没有见到的就不相信。而对于敢担当大任的人来说,不会因外界的压力而改变操守,因为他们心中有道,所以能高瞻远瞩、智慧深广,把逆境变为顺境。”学生们都受到了启发和鼓舞,第二天就解除了困境。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孟子周游列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齐宣王等的礼遇,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孟子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当别人问他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时,他回答:“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指出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不渝其志,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任何时代都有这样有风骨的人,他们的事迹永留青史,被后人怀念和景仰。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砥柱。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后人做出了楷模。如西汉时的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首领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先用财富、官位等引诱他,苏武均义正辞严地拒绝。后来又企图用艰难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范,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渴了,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果草籽充饥,唯一与他相伴的,就是他所持的那根旌节时刻不离身,白天持旌节牧羊,晚上持旌节睡觉,在他心目中,那根旌节就是汉朝的象征,他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时刻不忘自己汉使的身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始终节操不改,终于回到汉朝。苏武进入长安的那一天,长安城里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人们见苏武须发皆白,手里仍然庄重地握着那根已经光秃秃的旌节(日久节仗上的毛都脱掉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苏武不辱使命,人们称赞他“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唐太宗有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萧瑀》)唐太宗以此诗赠送给萧瑀,是对萧瑀的高度赞扬和肯定。萧瑀为人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是开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诗中以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猛烈的狂风中,只有刚劲有力的韧草才不会被吹倒;在动荡的乱世,可以辨别出谁是忠诚正直之臣。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北宋范仲淹受儒家思想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史载其“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他为官则勤政爱民、奖掖人才,居乡则自奉俭约、乐善好施,修水利、举人才、置义田、兴义学、济贫困等。他因直言上谏触怒权贵而屡遭贬谪,但他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仍然坚持为民请命。他阐发孔孟的精神,立身行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提倡的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成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一的准则,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索,进入无私的境界。史载,范仲淹“每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诗中写道天地间有一股浩然正气,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历久弥新,万古长存。正义之士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不绝改变浩然气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坚持以抗元为己任,在朝主战,国破举旗,组织义军,被俘后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许诺授予其丞相之职,并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丝毫不为之所动,严词拒绝,并写下气势磅礴的《正气歌》以明志,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文天祥写有“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这样的诗句,从他对古代贤臣志士光明磊落、忠义英名万古流芳的赞颂,可以看出他对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推崇。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这是南宋谢枋得与朋友的唱和诗《和曹东谷韵》,表达出自己要以天下为己任,愿肩担万古纲常的重任,脊梁就象铁一样的坚硬有力,对天对地问心无愧。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乃是千万年的大事,而人间的名利等等不过是几十年间匆匆而过的事而已。指出君子虽身处乱世逆境,但不为物惑,敢担当大任,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方能无愧于皇天后土。南宋郑思肖在《二砺》中写道:“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意思是在我心中立下了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沉沦,决不能让华夏大地任人侵凌。充分表现出作者以此砥砺自己坚贞的气节及忧国忧民之心。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君子”,赞美它们经冬不凋的品质,以此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始终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们。松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追求阳光,坚毅而持久,有一股“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之气;竹不怕寒冷,也不惧炎热,冷热起伏,只会使它显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剑拔十寻,枝摩苍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题画•竹石》);梅开在百花之先,独占严冬,香溢早春,冰姿玉立,清逸出尘,被誉为“东风第一枝”,“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在北风凛冽、万物凋零的时候,松、竹、梅以其不惧风雪的傲然风骨,为世人展现出高风亮节,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这也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品格的写照!

(待续)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