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永乐时期的建筑艺术之美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在其建筑、服饰、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带有自己的特点。

明朝永乐大帝朱棣下令修建了北京故宫、武当山道家建筑群、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这三大建筑的共同特点,都是大量的采用琉璃,色彩鲜艳、绚丽、明亮、有光泽。与淡雅的青瓦白墙建筑有很大不同。

(1)彩色琉璃之美——永乐琉璃宝塔

永乐大帝朱棣下令建造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采用的是彩色琉璃。不是仅仅顶瓦采用琉璃,而是全塔采用琉璃。

你听说有用石头建房子、有用木头建房子,你听说过用琉璃建房子的吗?永乐宝塔就是一座通体琉璃造的塔,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是世界罕见的琉璃建筑。

如此大量的采用琉璃,不是因为朱棣偏爱琉璃,而是因为琉璃色彩明亮、有光泽,能更好的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辉煌。

古人绘制的大报恩寺塔图

永乐宝塔的琉璃砖,先以浮雕的艺术形式,雕塑立体的荷花、神兽、天人等图案,再以高温烧制出彩色、烧出釉的光泽。不是一块砖仅有一种颜色,而是每块砖都有多种颜色,称为“五彩琉璃”。

琉璃浮雕,不同于在纸张、画布上作画创作起来那么方便;也不同于像凡尔赛宫天棚上的壁画那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每块琉璃砖太小了,很难进行艺术创作、展现宏大的场面。但即使在如此小的创作空间,永乐宝塔的琉璃浮雕上,仍把很多神奇的景象表现出来。我们知道,西方建筑上有长翅膀的天使,长翅膀的马,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永乐琉璃宝塔也有。比如:永乐琉璃砖上有长着翅膀的天人,还有长着翅膀的天马、长着翅膀的羊(一种神兽)、威武的狮子、温顺的大象……这些神兽,还有荷花、菡萏、荷叶,栩栩如生,精美绝伦。

你知道现代的窗户上用玻璃采光,古代窗户上糊的是纸,富贵人家糊的是绢纱(所谓“茜纱窗下”)。但你知道永乐宝塔的窗户上用的是什么?是蚌壳!整座塔的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叫作“明瓦”,是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在明清两代,每逢夜晚,约八十九米高的宝塔,灯火通明,透过蚌壳作的明瓦,散发出如梦般的明亮光芒,宛若仙宫,人们无论在南京的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使人们时时意识到佛家文化的存在。

外国来朝的使节,更是对宝塔所呈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崇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到清朝时,欧洲贵族无人不知南京瓷塔(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King,中共为了给自己贴金翻译成中国瓷塔)。到中国瞻仰瓷塔,是很多欧洲贵族的梦想。

(2)蓝色琉璃之美——武当山道家建筑群

武当山道家建筑的孔雀蓝色瓦

永乐大帝朱棣敕建的武当山道家建筑群,大量地采用了蓝色琉璃瓦。孔雀蓝琉璃瓦,呈现非常漂亮的宝蓝色泽,在清净自然的群山中别有一番韵味,展示出道家的殊胜。所以,我们看到武当山道家建筑群,不但清净自然,也有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壮观殊胜。明代人喜欢道,也可以从永乐大帝敕建如此规模巨大的道家建筑看出来。

武当山道家建筑的殿脊上的马长翅膀,马嘴吐雾

让人惊奇的是,重檐叠脊上的铜马是长着翅膀的,马的嘴里还能吐出雾,道家圣地处处有奇观,这也是神有意传给人的,让人对神升起景仰。

除了蓝色琉璃瓦,武当山道家建筑群,还采用铜铸烫金,是为了使其金光闪闪。武当金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烫金建筑物。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雷电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

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结实牢靠,与永乐琉璃宝塔的分件铆拼,建筑方式是一样的。这种结构,有一个部件的角度、大小有丁点偏差,就拼接不上,非神思妙算是造不出来的。让现代人惊古人的智慧。其实,这些神奇精妙、巧夺天工的工艺都是来自天上。

(3)明黄琉璃之美——北京故宫

永乐大帝朱棣敕建的北京故宫,采用黄色琉璃瓦,每个去过天安门的人都看到过。传说中的天宫中有巍峨的宫殿、亭台楼阁,是个富丽堂皇、繁荣、丰富的世界。北京故宫的殿宇栏阙,回廊亭阁,也带有“天国世界”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故宫大气恢弘,无论是琉璃瓦,还是雕梁画栋,色彩上都呈现非常鲜艳、明亮、富丽堂皇的特点。

结语:

永乐大帝敕建武当山道家建筑群、和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比建造他自己的宫殿——北京故宫,还舍得花人力、时间,是因为以艺术的形式赞颂神佛,无论花多少人力、财力,都是值得的。人类可以用巨资胡作非为、花天酒地,为什么不可以用巨资为神佛建神殿佛塔呢?朱棣不酗酒,穿补过的龙袍,有灾必赈,勤政爱民,国力强盛,他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最精美的艺术形式,建造道家建筑群、和佛家琉璃宝塔,以期展现神佛的辉煌。只有神佛,才配享有最高档的建筑。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