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古往今来,红尘滚滚,到底有几人能够看淡名利欲望,在追逐繁华中停下来少息片刻,看一看天高云阔的风景,听一听春鸟鸣啭的生机,想一想生命来去的真谛。也许当我们这样做时,就会发现,人所追求的,其实并不是心底真正向往的东西。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篇对话。孔子问他的四个弟子说,“如果有人赏识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子路回答说:让我去治理千乘之国,三年之后,人们就都会遵奉道义。冉有说,让我治理周围的小国,三年之后,我可使百姓富足。公西华回答道,我愿意穿上礼服,带上礼冠,做个小小的礼官。听了三人的回答,孔子微微一笑,问道,曾皙,你怎么说?正在弹瑟的曾皙站起身来,说,我的志向与他们不同。孔子笑道:说出来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曾皙便描述出这样一个像诗画一样的场景:“暮春三月,换上了春装,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乘凉,日暮时分,便歌唱着踏上返家的路。”孔子听完曾皙的话,长叹一声说:这正是我所向往的啊。

孔子是儒教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学说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是他所心向往之的,并不是使国家变得多么强大,百姓多么富有,衣冠礼仪多么的盛大,而是人们能够顺应大自然的生息,长歌咏志,相伴同乐,使生活处处透着春一般的生机。

千年后,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用他的一生,以及无数的诗篇更真实地诠释了这种生活,他留给后人的是洞彻世事的智慧和适志山水的欢欣。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出身于仕宦家庭。他从小熟读儒家和道家经典,虽然身处乱世,但始终要求自己“立身行己有严正”。他性情耿介、为官清正,与当时腐败的官场风气毫不相容。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不愿为五斗米向世俗权贵折腰,毅然挂冠解印,回归田园。

辞官之后,陶渊明开始过起“躬耕自资”的生活。因他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人们常称他为五柳先生。辛苦务农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改变初衷,反而带来了心灵上的宁静与坦然。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说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第二年,不再为俗事烦扰,心情豁然开朗,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的大意是,“原本是喜好自然的闲云野鹤般的性子,谁知一时失足,掉进红尘情网中,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如今终于跳脱名缰利锁,回归清风朗月的怀抱。”

真挚的感情能够触动人心,引起人的共鸣。如陶渊明的诗《饮酒》中写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这首诗中,诗人说只要心怀宽广,无欲无求,就会对世俗的喧嚣听而不闻。一天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忽然感受到造物的奥秘。诗人在放淡了各种欲求之后,心境变得空灵,一时间神魂与山川悠然相会,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真意”。南山的巍峨、山气的晴好、飞鸟的自由都仿佛蕴含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的真谛。他想把这种感悟说出来,却又觉得难以说清也不必去说了。

陶渊明少年时曾怀有“澄清中原”, “大济苍生”的愿望,也曾写下“猛志逸四海”的诗句,他在归隐田园之后,反思自己在官场的前半生,作《感士不遇赋》,描述在妒嫉小人织下的宏罗密网中,仁人智士没有伸达志向,济世安民的机会,古往今来,悲剧不断重演。

于是,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一些终极的问题,譬如人心的善恶,生命的意义,写下了一些悲伤却真实的诗句。如“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他说,家就像迎接游子的旅舍,我就像将要离去的过客。”如“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他说,“三十年间沧海桑田,原来此言不虚。人生像一场幻梦,到最后只是一场空无。”

《击壤歌》里的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的是上古太平盛世的场景,人们没有膨胀的物欲,自给自足,耕耘收获。虽然古代不乏明君盛世,但是在人们的心中,民风纯朴的尧舜时代始终是最美好的,而这种生活也正是陶渊明用尽一生去亲身实践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诗文仿如流水清泉,荡涤心中尘埃。而陶渊明坚守气节、追求真理的灵魂,就像一位洞察古今的长者,在今天的物欲横流中,殷切询问着世俗中人:是否能做到“心远地自偏”?是否能够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在善恶是非面前,是否能够坚守正义良知?在大时代匆促的脚步中,是否真正地做到了“人生归有道”?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