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剜心透骨的打骂中提高心性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师父在法中讲过:“可能刚一進家门,你爱人就劈头盖脸给你来一通,你要承受过去了,你今天的功没白炼。”[1]
一天晚上,我正准备睡觉,妻子突然生气的责问我:“老实说!——你那天背着我在别人家里,和谁谁在屋里关着门,到底干什么?以为我不知道!?敲门半天才来开门!”

妻子边说边气得狠狠用手推我,用脚蹬我:“你总是见不得女人!看见哪个女人都鬼混一起,勾子麻汤的!”(方言:大概是男女勾勾搭搭,麻麻杂杂之类意思)

我当时毫无思想准备,很吃惊!怎么回事?妻子也是同修,她当时明明看见我和另外一同修加班加点做了大堆真相资料,忙都忙不过来,不体谅我们辛苦,还讲这些莫名其妙的话!太伤人,还伤同修!

我想炼功人得做到师父讲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2]我没反骂她,更没还手,心想:“任你干吧,反正师父知道我没那事儿!”

没想妻子还是越说越来气:“你还给了她钱!你真是不要脸!”是给了钱,那是拿去做真相资料的。

妻子越骂越气,越来越重的用力推我,用脚蹬我,又指着我鼻子,骂声不绝于耳:

“你太烂!太烂!就是烂,太烂!太烂!……”

见我脸上无动于衷,最后她边骂边站起来,抓住我的脚高高提起,没想她力气还真大!居然把我脚朝上、头朝下,从床上倒提起来了!

任她怎样,我依然没有还口也没还手。

正在闹得不可开交时,突然十二岁的女儿推开门准备進来,一看这架式,一句话没说,关上门,调头悄悄退回去了。

妻子愣在那里,我也一句话说不出来。那瞬间,空气象是凝固了,我们两个大人,象两个木偶。

事情过去了,妻子平静下来告诉我:“其实我也知道你不会干那些事,就是当时心里有气。”我觉得,妻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一旦知道自己做错了,很快就能承认它,绝不掩盖。特别是最近,心性提高很快。

我开玩笑般的告诉她:“要是过去没修炼的我,一拳过来,你那鼻梁骨呀——马上就塌下去了!”

但我相信她的话,想起师父说的:“业力落到谁那儿谁难受,保证是这样的。”[1]妻子在业力落过去的时候难受呀,她那是在帮我消业,帮我提高心性啊!不该感谢她吗?而当时我虽没还口还手,但也没有达到根本自己就不产生气恨、真的从心里感谢她的标准,只是强忍着剜心透骨难堪的打骂,师父讲:“根本就不产生气恨,不觉委屈才是修炼者之忍”[3],还是没达到师父的要求的标准!

经过此事,遇到的矛盾,我又反过来再找自己:虽然没有妻子说的那些事,但思想深处的空间里,就没有藏那些坏东西,没有色欲之心了吗?一查:还真的吓人!街上碰见哪个女的漂亮点,不还和常人一样,想悄悄多看几眼?这不是色心吗?如此想来,妻子骂我,在另外空间看,就是针对我这个没去的心骂的,就是帮我去色心的!从修炼更高境界上看,她真的没说错,真的在帮我!小组学法上,我向妻子和同修们谈了我挖出的这个色的邪根。

相反,妻子在男女交往方面处理的很好,很严格,很传统,她甚至当亲戚们约去温泉游泳时,都婉言相拒,是从不在泳池露相的。男女交往方面真的比我慎重!在敬师敬法,做三件事上也相当好,平时,我们互相之间和其他同修之间配合也较默契。遇到这些矛盾,若不找自己,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大家做好三件事,在同修整体配合上造成不必的间隔,那损失可就大了。

师父告诉我们:“学法得法 比学比修 事事对照 做到是修”[4]我悟到:修炼人遇矛盾,首先对照自己,找自己,这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师父说:“对的是他 错的是我”[5],矛盾出现时明白的记住这点,总能在矛盾表面对错的现象后面,深挖出自己那些哪怕隐藏很深的花岗岩一样的执着。当然,别人也有要修的,我相信,只要是修炼人,都有师父在管,每个人的执着都只有自己找到了,愿意修去,师父才能把这个另外空间的“花岗岩”拿掉,也只有师父才能把它拿掉。别人的执着心只有别人明白后靠自己修掉。而且,说不定把自己的执着找到先修掉了,师父也会跟着把别人的执着拿掉,因为那矛盾可能是师父专门针对自己的执着造出来帮自己提高心性的。

师父告诉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个大修炼场,遇到的哪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给我们提高的,我悟到修炼最后的路更要走正。越到后面,就真的越窄、越严,标准越高。

因此,我时时提醒自己:多在法上认识法,对自己一定要严要求,严要求,再严要求!最后要百分之百达到师父给的标准啊!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转法轮》
[2] 李洪志师父著作:《悉尼法会讲法》
[3] 李洪志师父著作:《精進要旨》〈何为忍〉
[4]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实修〉
[5] 李洪志师父诗词:《洪吟三》〈谁是谁非〉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