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中的问题在学法实修中找到答案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近一个时期,当地有一些同修在修炼中遇到问题后,不注重学法向内找,到处找身边所谓学的好的同修,想索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多是不妥。
下面将自己在这些年遇到这种情况的体悟写出来,与同修交流。

1、学法不入心,只走遍数

有的同修把学法当作是过场,很少将法中师父说的话与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实修状况進行对照,及时发现和去掉不该有的心,及时调整不应有的心态,使自己保持精進的状态。对于触及自己心性突出的问题时,往往避而不思一闪而过。更甚者有的同修将读书的遍数作为自己学法的目标,《转法轮》有的一天看一遍,有的一晚看一遍,在同修交流时引的大家都羡慕,记得师父在答学员问题时说过此事:

“弟子:有人说您说的一天半看完一遍《转法轮》太慢了。 

师:我没这样说!我觉的太快了。(鼓掌)我叫大家抓紧时间看书看书,那么他一下就跑到那个极端上去。看、看、看、看,拼命看,每个字是念什么他都不知道了,那你看什么呢?你不在学法吗?学法、学法那个学你放哪去了?你看的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了,怎么修啊!你必须得知道在眼下你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啊!你念的是什么字、在表面上是什么意思你都得知道啊!那怎么叫学法呀?那还念他干什么呀?拿本书这么一翻,那就完了呗。是不是这个道理啊?”[1]

既然自己心里面承认是师父的弟子,为什么不照着做哪?还是故意多看几遍心里有让师父法身去除自己什么东西的执着哪?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踏踏实实的修,认认真真的看书。师父说:“大法就是修炼,大法除了修炼之外没有别的。”[2]

2、思想意识中认为轰轰烈烈做事就是大法弟子

有的同修这些年做事轰轰烈烈,但在个人实修上往往不注重、不在意、不上心,有的资料做的多、发的多,就感觉自己修的好,说话时不时就流露出在别人之上的心态,还有的从劳教所或转化班一回来,就立即投入到做事中去,有这种情况的同修往往在一个圈子里基本是一样的认识,认为材料做的多,发的多,甚至在这样的小组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往往心里认为这就是修炼,让常人的虚荣心麻痹了,忽视了实修的重要性,淡化了平时遇事向内找的法宝,甚至某同修触及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执着时就有情绪避而不谈绕开走。

师父一再要求我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先修好自己,遇事向内找,才能做好助师正法的神圣之事。所以我们首先要修好自己,才能完成助师正法的史前大愿呀。

3、实修才能发现答案

有的同修出了问题,第一先想到去找同修求助,想尽快找到处理问题的答案,同修善意指出其执着时,往往又找借口避开,其实说到家就是不想承受去执着之苦而想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罢了。

修炼谁也代替不了谁,就是师父在身边也不会直接告诉你问题的答案,我们只有实修,踏踏实实的在现实当中一点点去掉那些执着,才能发现问题的端倪,同时多在心性上下功夫,严肃的对待所遇到的一切,不管大事小事,师父讲法中不是说:“其实把握住一个问题,就从心性上找,什么问题都能解决。”[3]

4、敬思师父的点悟

自身在修炼中某个状态不适或出了问题,之前或之后师父往往也是百般保护,利用任何形式对弟子進行点悟,但是往往有的同修不注重日常实修,习惯于只看问题的表面或只是简单的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关注师父的点悟,有时也明明知道是师父的点醒,仅仅简单的悟一悟就算了,也不重视将其与自己的现实实修和助师正法進行对照,找出问题的所在或执着的结节从而下定决心改正下一步做的更好,却仍然走原来的路子,其实这也是对师父的不敬,师父对待我们比我们自己对待自己都关心,为什么不把师父时时的点悟看作是师父对自己修炼的鼓励和问题心态修正的另一种语言的告知哪?就象《精進要旨》时时提醒我们在修炼的路上不偏不倚一样。

而师父的点悟不仅仅如此,里面还包含着太多的师徒之恩、精進之意,那种对弟子的不舍与鼓励难道就这么无视的让其溜走吗?好好精進吧,应该是精進了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否则只会停留在表面的人的一面对师父的感恩戴德,可这对一个修炼人来是说远远不够的。

想写出来告诉身边及其他同修,不论何时都要做到以法为师,遇到问题向内找,多问问自己,查找自己,认真学法实修。我们到底是不是师父的真修弟子,我们说了不算,如果自己承认是,那就按照师父说的,没有折扣并且不折不扣的在助师正法中践行。最后记住师父的这句话:“放下任何心,什么都不想,就做大法弟子应该做的那一切,一切就在其中了。”[4]

不当之处,敬请同修批评指正。

注:
[1] 李洪志师父著作:《新加坡法会讲法》
[2] 李洪志师父著作:《各地讲法六》〈亚太地区学员会议讲法〉
[3] 李洪志师父著作:《法轮大法义解》〈为长春法轮大法辅导员讲法〉
[4] 李洪志师父著作:《导航》〈华盛顿DC国际法会讲法〉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