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讲真相,家人不领情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许多同修在修炼中、在做三件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家人的干扰与阻碍,有的同修讲,劝其他人三退很顺利,而劝家人三退却没有一个成功的。一些家人看到其他同修来家里也不能容忍,大吵大闹,扬言报警。因而能不能圆容家人,就成为進一步做好三件事的重要因素。圆容好家人,不但是救了他们,且能在做三件事时化阻力为助力。

查找自己多年来对家人讲真相,家人不认同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而最主要是带着情去讲,家人不领情。

一、我刚得法时,很想自己的妻子、儿女也得法。因为我觉的法轮功就是宝,这样宝贝的东西不叫家人得太可惜了。我这是带着为家人的私去劝家人学大法的。那时我首先对妻子日磨夜磨,一有时间就讲法轮功怎样好,想叫她也来学。但说多了她反而反感起来了。现在查找起原因来,就是自己的情太重了,人中的情其实就是一种私,由于有私心自然会被宇宙的真、善、忍特性所制约,便没有打动人的力量。

二、为了使家人认同大法的美好,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总想以言词取胜。在言词上与别人争斗,就算讲得别人哑口无言了,也只能证明自己言词上的胜利,并没有使别人口服心服,并没有使人在心里认同真理。当他们不够尊重大法的时候,自己会恼怒的甚至拍起桌子来,自己心里确实是想维护大法尊严的,但这种有违大法真、善、忍的举动,本身就不能维护大法。因为其中有我许多的显示心、争斗心、好胜心,这就变成是在维护自己,而不是在维护大法,只会破坏大法。而且过激的言词也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如果自己的言词不能使别人觉的美好,再好的东西别人也不会接受。

师父在《在大纽约地区法会的讲法和解法》中说:

“你想维护大法的尊严是对的,但是怎么维护啊?你堵他的嘴?你跟他辩论?我告诉大家,你就是去慈悲的对待众生,你就是慈悲的去跟人讲清真相,你就是维护大法的尊严,你就能维护了大法的尊严。”

“大法的尊严不是靠常人的手段维护的,是我们大法弟子每个人的真正慈悲、善的表现带来的,不是创造出来的,不是人的行为、用人的手段创造出来的,是慈悲中产生出来的,是救度众生和你修炼中体现的。大家整体上都修得好,世人就会说大法好,都尊敬大法。过去我跟我们的负责人讲过,我说大法的负责人呢不是靠常人的管理,是靠你们对大法的那颗心和你自己对修炼的负责,是你自己修得好而得到的,人家敬佩你,尊重你。你有错也不承认,想叫人知道你没错而表现你不错,那谁也瞧不起你,因为那是常人的手段。我们大法在世人面前也是这样,有人说不好,你用常人的办法跟他去辩论、你去堵他的嘴啊、如何如何,会越使矛盾激化。我们就自己表现得好,慈悲对待一切,你不用跟他去争、去辩论,人有明白的一面,人的表面也会被感化,他自然就会说你好。”

这段话就象是专门对我说的一样。要使家人认同大法,自己修的好不好是很关键的,自己修的好,自己不用开口讲,家人也会感受到大法的美好,自己修的不好,家人就不会认同大法。例如,自己受迫害时,曾有过妥协,这些家人也是知道的,这些就会对他们有负的影响。他们心里就会说,你都不够坚定,怎能叫我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默默的影响着他们,他们也是为法而来的,其本性的一面也是明白的,其本性的一面也会为我们修的好时就高兴,修的不好时就会看不起我们,因为修的不好时就没有威德,就别说能影响他们。所以才说家人是我们修炼的镜子,自己修的不好时又怎能埋怨他们不信大法呢?

我还发现,女儿和我争论时,她那种表情,尖酸刻薄的言辞,几乎都是从我身上学去的,就象是我的翻版。我感到吃惊,因而决心改变自己的状态,我首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前几年辩论法轮功的事时,由于自己的自以为是和喜欢辩论,许多言词过于尖刻,我发现言词有时比刀枪更能伤害人,所以向你道歉。2005年我刚从狱中出来时,他都不和我打招呼,自从给他写了这信以后,情况才有改变。

当自己有了上面的认识之后,我发现家人有了微妙的变化。例如,女儿从来对真相资料很反感,但最近我给她看2007年新唐人晚会录像,她说很好,说晚会的背景比中国大陆的演出还要更中国化,说《威风战鼓》的那个背景中国画画的可真好,说演得如此的好一定是集中了许多艺术家,说中国的艺术家都跑到纽约去了,还说两个节目主持人配合的既幽默又庄重,她都禁不住笑了。

从家人身上确实体会到修炼的玄妙,想改变家人首先得改变自己,使自己真正慈悲于众生,救度众生,而不仅仅为了家人不受淘汰。当然要使他们完全同化过来,还差很远,家人为法而来,也是大法把他们安排给大法弟子作为修炼环境而存在的,我除了以他们作为镜子继续修好自己之外,别无他法。

所悟有限,请同修慈悲指正。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