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元代,有位姓潘的青年,是富阳县人。世代务农,幼年丧父,独自和两个弟弟在家侍奉母亲。有时也外出替别人粉刷墙壁,编制竹筐,是一个技术很好的手艺人。
元成宗大德年间,江南发生了大饥荒,饥民们大批死亡,道路上满是尸体。这位青年人小潘,觉得自己呆在家中,会找不到吃的,他想:“如果我最后没有什么粮食供给我的母亲,那么我们母子几人都会饿死。与其在家中等死,不如利用我的强壮的身体,使我的母亲,能稍稍延长活命的时间!”
于是他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位弟弟,自己则雇给一个回族人当佣工,然后禀告母亲说:“孩儿我将要到钱塘江那里,做几个月的佣工,挣点钱粮养活家口,也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母亲您不要担心!”佣工结束后,那位回族人,又把他转卖给辽东地区一个富贵人家当军户,派他代服兵役,戊守虎北口。恰逢皇帝发布诏令,说江淮地区的饥民有很多流离失所,禁止人们将他们到处贩卖,所有逃亡的饥民,应全部让他们返回故乡。小潘这位青年因此得以回家。
他从辽东经过时,在路上遇到一位女子,后面跟随着一名丫环。他便上前询问情况,那位女子说:“我是淮河一带出生的人,先前因为发生饥荒,父母亲饿得没办法,抛弃了我,我先后被转卖给好几家,现在主人让我回家。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道回去吗?”小潘同意了。
于是他们结伴而行,白天拿着饭瓢沿路讨乞,晚上则睡在茅草芦苇之中。小潘和那位女子,两人虽然沿途流浪,相互亲近,接触也有很长时间,但是没有一句话稍稍涉及到男女私事。
渡过淮河后,那位女子说:“我家住在通州,现在已经很近了。您为什么不把我送到我们的庄子上呢?”等到女子回家见到了父母,大家都流下了眼泪,并站起来相互拥抱抚慰。这时,她的父母又询问:“站在门外那位一同回来的青年,是什么人?”
女子汇报实情以后,她的父母便热情邀请这位小潘青年,让他换了衣服,并置办了酒肉表示庆贺。洒过半巡,她的父母手捧酒杯,跪倒在地说:“我们的女儿有幸保全性命,回到家乡,没有受到霜露、盗贼的侵害,都是因为您的帮助啊。现在我们的女儿还是处女,您的美好声名,已经在江淮湖北一带到处传扬,就连我们这些孤陋寡闻的人,都听说您了!而且您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母亲不知道是否健在?遇到饥荒年景,乡间必然流离失所,房屋也一定化为野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即使有兄弟,现在恐怕也不能独自保全性命。我们家现在稍微还有一些园地田产,还能够供给你一碗稠粥生活下来。我们的女儿,实际上就是侍候您的妻子啊。请您一定不要回去。”但这位小潘青年,断然谢绝,他说:“我怎么敢拿您的女儿 来为自己图谋私利呢?我虽然地位卑贱,没有读过书,但也知道做人的道德准则,我不能娶您们的女儿为妻。何况我的母亲,虽然年老体衰,但我想她还是能够活下来的。万一母亲死了,我的两个弟弟,或许有一个活着。现在我若不回家,那就是我抛弃了我的母亲啊,我又怎么能忍心安心居住在这里呢?”
小潘于是就辞别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三年,两个弟弟也死了。他便制作孝服追念亲人。此后他就依靠自己以前的手艺,在乡间生活,直至去世。人们都很感佩他。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