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尊师是人们代代承传的优秀传统和道德风尚。古人非常注重尊师重道,修养品行,为后人树立了典范,颜回就是其中的一个。颜回是春秋时鲁国人,他尊崇孔子,极深的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并毕生力行师教,以德行著称于世。
颜回虽入孔门较晚,但他虚心好学,很快的领会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大意是:老师讲的道理,越学越觉的它高深,越钻研越觉的它奥妙。道理虽高深,老师却善于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使我们提高,又用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通过努力似乎已能够理解和做到,然而要想再向前迈一步,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当时鲁国大夫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与其争夺弟子,他哗众取宠,鼓吹邪说,很多学生为此而动摇,竟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曾离开孔子半步。有人问他:“你何不去向少正卯学呢?”颜回回答:“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且夫子之学,遵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为学也,何去之有哉?!”
颜回学习非常刻苦,尽管学习条件很艰苦,但他却能安贫乐道。早作晚息攻读研习诗礼,追求学业精进,将老师所授反复温习,做到“闻一以知十”,孔子赞扬说:“颜回真了不起,每顿只吃一碗饭、只喝一碗汤,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能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艰苦,丝毫不改变自己远大的志向,持之以恒的勤学,真了不起!”颜回认真体悟孔子提倡的“仁”的涵义并躬身力行。他为人谦逊,“不迁怒,不贰过”。孔子问他待人之道,他说:“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孔子称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孔子一生倡导仁政和道德,颜回视师志为己志,终生奉行。他随孔子周游列国,弘扬仁政主张。颜回向往“德教风行,君臣同心,上下协调,国泰民安。人人讲仁义,个个言规矩,没有沟防城郭,更无战争之忧”的和谐社会,并认为要达到仁政德治的途径是通过对民众的道德和礼乐教化。他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传播道义,无论环境怎样艰难,也要难行能行。
在孔子被困于陈、蔡之地时,没有了粮食,处境十分窘迫。有的弟子开始议论,思想上有些动摇,惟颜回平静安然,恭敬的“释菜于户外”,即拿来一些“菜”放到孔子门前,以示对老师的敬重与不离。他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不被有些人容纳。即使如此,夫子尽心尽力去推行,以仁德之心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虽受阻遭嫉,不为一些人所容,对夫子之道有何伤害呢?这可能正是道的珍贵吧!任何环境中能够坚守正道不动摇,这是君子才能做到的。不修养正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传播正道了,却不被一些人采纳,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非常欣慰,说:“颜回有这样的见识太好了!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颜回临难而不失其德,追随孔子行义天下的精神令人敬佩。从此,“释菜”被作为尊师之礼仪一直在中华大地盛行,并流传后世。
颜回恪守孔子教诲,立德修身,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而达到仁的境界,以天下为己任。他尊师敬师的风范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鼓舞着后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宝贵的文化财富。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