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有关包拯的轶事数则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
一、包拯冒死直谏

皇室立太子的事,关系重大,言之失当,罪在不赧。所以朝中大臣,大都避而不议。包拯为了国家的长远大计,仍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他曾对宋仁宗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我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就是冒颜而死,也无憾。”所幸宋仁宗宽仁,没有处理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提出一个大问题,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果然,反弹极重,有的宦官竟提出要将他斩首,以除大患。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否则,早巳人头落地了。

包拯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十分钦佩。欧阳修就钦佩包拯,讲他“天姿峭直”。 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他们下不来台。可惜宋仁宗认为包拯不够理想,没有批准提拔他当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职。

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笑着,虚心接受。

二、包公的家训

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邪,不要欺压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三、以姓包为大荣

包青天生前,已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更加传播四方。

有一个官员,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归顺了宋朝。这个官员对宋神宗请求说:“我听说包拯是忠臣,我没有别的要求,请准许我改姓包。”宋神宗同意了,赐他改换姓名为包顺。他感到无比荣耀。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边境有个小军官,抢了一位妇女,要与她成婚。那位妇女急了,说自已是包拯的孙女。那个小军官,当即就被吓住了,暂时没敢非礼她。妇女生病了,那个军官就请来一个巫师给她治病。出人意外的是:巫师突然被包公附体,以包公的身态和口气讲话说:“谁敢欺侮我的孙女,必予严惩!限十日之内,将她放还。”

那个军官听说之后,觉得巫师当时真的是包拯的化身,连忙叩头跪拜,很快将那位妇女送回家去。

(事据《宋史》《清官传》等)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