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师父的要求做,才能否定旧势力的安排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圆明网】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听到有人帮助同修找出不足,就说这是在向外找、在找同修的漏、是和旧势力站在一起。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偏激的说法。
《大纽约地区法会讲法》中师父讲到:“被干扰,你不能老是觉的谁干扰了我要消灭它、谁干扰了都不行。(众笑)可是你为什么不想一想,为什么干扰你?为什么能够干扰的了你?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执著?放不下的?为什么就不看看自己呢?真正原因是在自己这儿,它才能钻了空子!”

《亚太地区学员会议讲法》中师父讲:“不管是旧势力的安排还是业力,我们首先想自己,我连你们发正念的时候都叫你们首先清理自己。先看自己,自己有问题了,那就处理好。那时候旧势力它也没办法,它抓不到你的把柄自然也就退了。当然了,现在旧势力退了也不行,彻底清理,发正念清理完自己就清除它。 ”

从师父的讲法中,我们知道,旧势力是钻了大法弟子人心的空子才干扰得了的。被迫害的同修要想否定旧势力的安排,只要尽快的找到自己的漏洞,快点修上去,就能迅速从根本上否定旧势力的安排。这是按照师父的要求在向内找,是在法中修炼,这不是承认了迫害,更不是承认“迫害有理”。

当同修被绑架或者处于“病业”等不好的状态时,往往对自己的执著认识不足,或者认识的不够严肃。而经常在一起的同修却会看的很清楚。如果这时周围的同修能帮同修找出不足,让同修迅速找到自己的人心提高上来,或者其他几个同修就此事切磋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吸取教训,这都是在修炼之中。只要我们不抱有指责、埋怨、证实自己等人心,就是正常的大法弟子之间的交流。当然,另一方面的法理我们也要清楚,即使同修有漏也不允许迫害,我们也不承认它,在帮同修找出不足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帮同修发正念清除另外空间的邪恶生命与因素,一起多学法,用大法充实我们的正念,这都是在否定旧势力的安排。

对同修慈悲,和帮同修找到不足,两者并不矛盾。帮助同修找到人心,不是不能包容。在正法修炼中,同修之间只有包容是不够的。因为旧势力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有空子它就要钻。我们帮助同修提高上来,就会避免很多损失,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同修。人情不是慈悲,人情代替不了修炼。有人看到同修有漏,不用法衡量,用感情衡量,哥俩好,姐俩亲,感觉对方那个问题没什么;或者觉的经常在一起,说出来怕对方不接受,伤了面子,以后不好来往,影响“配合”,于是就“容”。却没有想到这个“容”,不是法中要求的“包容”,是在“纵容”,是人的情。看到同修有漏不说,漏洞大到被迫害的地步了还不说,不仅不说,还帮同修掩盖,谁说还跟谁急。我们想一想,这是在帮同修呢,还是在害同修?

在《转法轮》中,师父告诉我们:“凡是在炼功中出现这个干扰,那个干扰,你自己得找一找原因,你有什么东西还没有放下。”大法在制约一切。在这么多年的证实法的路程中,相信我们每个实修的大法弟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马上找到漏洞修好自己,那个问题马上就会烟消云散,所有的干扰、迫害就会马上被破除,一切都会柳暗花明。“静思几多执著事 了却人心恶自败”(《洪吟》〈别哀〉)。

在《洛杉矶市法会讲法》中,师父说:“当然啦我不主张都去指责别人,可是别人要看到有问题或者会影响讲真相、影响到大家的配合是要说,我的法身也会通过哪个学员的嘴去点化你。”大法弟子交流切磋、整体提高是师父留下来的修炼环境,我们应该按照师父的要求去做。我们要做的是纯净自己,让这个修炼环境纯净下来。这就要求,帮助别人,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态,有没有执著自我、证实自我的人心,有没有对同修的指责、埋怨等人心,能不能包容同修的不足,因为只有在慈悲包容同修的心态下,帮同修指出来的时候才能做到心态平和而不激动,才能做到师父要求的“语气、善心加上道理”(《精進要旨》〈清醒〉);被别人说的,要坚决修去“不让说”的心,“必须做到谁说都行,有就改无就注意”(《洛杉矶市法会讲法》),无条件向内找。如果都能做到这样,那我们的交流切磋才会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含糊其辞、走形式的,我们的提高也是最快的。

一些同修说,我也在帮同修啊,可为什么效果不好呢?甚至在难中的同修感到很大压力,不愿意听我说呢?我想我们在帮助同修,那就要把“同修能否接受”摆在第一位。在难中的同修因为直接受到干扰,思想也许不是很清晰,我们避免简单的说教,而是用循序渐進的方式启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交流,本着善念处处为同修着想,使同修能真正的体会到修炼的美好、神圣和伟大,在本质上对法更加向往和坚定,那去执着也许就是容易的事情了。

个人层次上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 * *

Facebook Logo LinkedIn Logo Twitter Logo Email Logo Pinterest Logo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