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一、不该缩头别缩头,须得放手且放手
国家有难、百姓遭殃时,必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匡世济民。在这种时刻,不该缩头时,就应该伸头,绝不做缩头乌龟;对别人有益,对自己并无大害,可以放手时,便须放手,绝不打击报复,做到宽宏大量。狄仁杰就是这样做人的。
狄仁杰(630--700年)唐臣。字怀英.并州太原(山西太原)人。以明经举,累迁大理丞。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擢侍御史。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构陷,下狱遭贬。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为内史。他劝止武则天行正除奸,并以母子情 劝其召还中宗。为政慈惠。常以举贤为意,引拔张柬之、姚崇等公卿贤士数十人。为官敢谏。《旧唐书》言其:“犯颜忤旨,返政扶危。是人难事,狄能有之。”狄仁杰在不该缩头时,绝不缩头,这方面的事例,笔者先前己有介绍,兹有赘述。
狄仁杰在“须得放手且放手”这方面也做得好。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任地方官侍郎,兼宰相。
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做刺史时,很有政绩,然而还是有人说你的坏话。要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感谢说:“陛下认为他所说的是我的过错,我当改正;认为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对我的爱护。但是,那位说坏话的是谁,我不想知道。”
武则天称赞狄仁杰“不闻毁己者,是品德高尚的人。”
(事据《唐书》)
二、大孝独颂虞舜,英才单称周公
古人讲“大孝独颂虞舜,英才单称周公”。说的是古代能尽孝道的人很多,但只有虞舜被称为大孝之人,这是因为他做了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事;古代有才能的人也很多,但只有周公被称得上大美之才,这是因为周公的才能,是以道德为根本。
自古以来,能尽孝道的人很多,但是像舜那样受了种种陷害仍能保持孝心者,毕竟少见。舜的父亲瞽,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续弦生子名象,他由于偏爱象,对舜百般刁难,并欲置他于死地。有一天,瞽要舜到仓禀修补,瞽在仓下放火,舜借一个斗笠护身,跳下逃生。瞽又要舜去挖井,舜在井下挖土时,上面的瞽和象,趁机向井中填土,想憋死他,舜从预留的孔道逃了出来,得以不死。
瞽对舜是那样,而舜则始终如一地孝顺他,并且友爱兄弟。若换了旁人,早就因瞽“父不父”,而自己也“子不子”了。要不然,也早离家出走,能像舜这样完美无缺,实在难得。
周公的美才,只须从周代的礼乐行政,都出自周公之手,便可见一斑,这样的美才,已是后世之人所不能及的。然而孔子仍然说:“使骄且吝,则不足观。”由此可知,周公最难能可贵的,便是他的美德。世上稍有才华之人,便易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然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毫无骄吝之色。武王病时,周公祓洁斋戒,要以自己作为质押,代武王死;武王果然痊愈。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不畏流言,辅助成王料理朝政,成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给他。周公不仅有美才,且不骄不吝,以德为本,所以孔子独称周公,并不仅是因为他曾制礼作乐的缘故。
(事据《史记》)
三、拜读父训
邝子辅 对儿子邝埜,管教始终很严格,邝埜在陕西任按察副使,很长时间了,想见父亲,便准备聘父亲为陕西乡试考官,他父亲生气地说:“儿子是这地方的高级长官,而父亲又是这地方的乡试考官,这样用什么理由 来回答人们的闲言碎语呢?”便写了一封信责备儿子。
邝埜曾经寄给父亲一件黄黑色的衣服,他父亲又写信批评他说:“你为国家执行法律,就应当努力为万民雪洗冤耻,排解纠纷,这样才能无愧于国家对你的信任。可你为什么要操心劳神,弄来这些衣服,用它败坏我的名声?”便把衣服封好、退了回去。
邝埜接到信后,跪着拜读,泪流满面的表示:接受父亲的教诲。
(事据《通鉴记事本末》)
四、朱熹爱国的心声
南宋初年,一直受北方金国的侵略,打了许多败仗。有一年,金国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金军后退,宋军乘胜前进,收复了大片土地。抗金斗争出现了一派好形势。南宋朝廷内部的抵抗派精神振奋,纷纷上书皇帝,要求乘胜追击,收复全部失地。
这时候,朱熹正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当前线宋军胜利的捷报,不断传来的时候,朱熹兴奋得整夜难以安睡。他乘兴写了好几首诗,来表达自己激动心情和对收复中原的无限期望。其中一首诗写道:
孤臣残疾卧空林,
不奈忧时一寸心;
谁遣捷书来荜户,
真同百蛰听雷音!
诗的意思是说:
我疾病缠身,静卧在偏僻的山村,
忧国又忧民呀,总放不下一颗赤诚的心。
是哪位好人把胜利的捷报送到我家门?
我高兴得像蛰眠的昆虫听到春雷的声音!
(事据《宋史》)
五、自美与自恶
阳子来到宋国,住在客店里,店老板有妾二人,一人漂亮,一人丑陋。那位丑陋的妾,受到众人们尊重;而那个漂亮的妾,却被大家瞧不起。
阳子问:“这是怎么回事?”
客店的伙计说:“那个漂亮的女主人,自以为漂亮,结果却使我们看不到她的漂亮。那位丑陋的女主人,自以为丑陋,却能使我们看不到她的丑陋。”
阳子听后,就教谕他的弟子们说:“弟子们切切记住:一心一意做好事,就不会自以为了不起,这样,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事据《道教史》)
六、据文察人重品性
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瑾,二人都很有文才,名声早已传遍了长安城。但礼部员外郎王师旦,担任主考时,却把他俩的考卷,列为下等。满朝文武都不知这是为什么。
到上报录取名单时,唐太宗奇怪的问:“为什么没有张昌龄等知名人的名字?”
王师旦回答说:“他们的文章确实很有文彩,然而肤浅华丽,这种人一定成就不了大事。我要是把他们录取了,担心后来人仿效他们,而损坏了陛下一向倡导的良好风气。”唐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后来,张昌龄担任长安县尉,犯有贪污被革职。而王公瑾,也是始终没有什么好作为,乏善可呈。
(事据《唐书》)
七、将相和谐秉公义,奸邪难逞
吕后掌权时,封吕氏子弟为王,独揽朝廷大权,要强夺少主的皇位,危及刘氏天下。右丞相陈平,对这种局面非常担心,可是无能为力,又怕祸及自身,便长时间深居简出,心情苦闷。
陆贾前来给陈平请安,没有等陈平出来迎接,就进来坐下了。而陈平还在忧愁之中,没有按时出来会见陆贾。
陆贾说:“你官为上相,享受三万户侯的待遇,富贵到顶啦。如有忧念,大概是担心诸吕和少主吧?”
陈平说:“不错。这事该怎么办呢?”
陆贾说:“要天下安定,得看丞相的本事;要救天下危难,得看将军的能耐。将相和谐,皆秉公义,那么百官就会呼应;百官响应,天下即使有变,权力也不会分散。国家安危,主要掌握在将相两人手里。我想找个机会与周勃说说这个道理,可他总是和我开玩笑,理解不了我的内衷。你为什么不和太尉周勃,来往密切一点,友谊建立的深一些呢?”
接着,陆贾为陈平献了几个计策,来对付诸吕。陈平按照陆贾的意见送给周勃五百金祝寿,还送去了大量的歌舞乐队和寿酒,周勃也如此还报。这样,将相交深谊厚,吕氏的阴谋,就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事据《汉书》)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