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浩等三人在飞机之上,仍是谈论昨日登峨嵋山之情景,颇为兴奋。上官真问伯衡道:“大哥,此番我等亲游峨嵋,果然见其雄伟绵延,独霸西南。不知这九华山是否亦是如此?”伯衡道:“九华山较之峨嵋,颇有不同。临行之前,为兄曾查阅资料,这九华山虽亦群峰争峙,但却玲珑秀丽。‘唐宋八大家’之宰相王安石,在其诗作《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曾曰:‘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上官真再问:“九华山既身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何渊源?”伯衡道:“九华山向为地藏王菩萨之道场。史书所载,当年鼎盛之时,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然九华山之佛教兴起,却迟于洛阳白马寺六百多年。其之所以成名,除却其得天独厚之优美环境外,尚应归功于诗仙李白及新罗高僧金乔觉。”“咦,此话怎讲?”张云浩一旁好奇插言。伯衡续道:“据史书所载,当年李白应邀游山,远眺此山九峰耸立,犹如天赐九莲,因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遂赋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九华之名,遂闻于天下。稍后,朝鲜半岛新罗国之高僧金乔觉,渡海来九华修行。传说他乃是地藏王菩萨之化身,转世普度众生。遂‘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络绎不绝。”“噢,原来如此。”张云浩点头,又笑道:“还是伯衡博学多才,无所不知。”伯衡摆手道:“岂敢,岂敢!我亦是临阵磨枪、现学现卖罢了!”上官真一旁“嘻嘻”而笑。
三人说说笑笑,但听轰鸣声中,飞机已降落在安庆机场。出得机场,打听清楚去九华山之道路方向,三人遂搭坐一家旅行社之长途汽车,在摇晃颠簸之中,过了近四个小时,终于来到九华山之山脚。张云浩笑道:“一路辛苦,着实不易!看来即便是旅游玩耍,亦要付出代价!”上官真美目流转,瞥其一眼,嫣然道:“我等仅是游山玩水罢了,些许辛苦,何足挂齿?”又伸手遥指登山石阶上之众多香客道:“这些一心敬佛之人,有的竟然一步一拜,全然不顾身酸体乏。其心之诚,其志之坚,令人好生佩服!”张云浩脸红惭愧道:“真真教训得是。我原不该抱怨辛苦!”又赞道:“真真实乃女中豪杰,果然巾帼不让须眉呀!”上官真闻听,掩嘴吃吃笑道:“云浩大哥过奖了!我哪有这么厉害呀。”张云浩但见面前佳人,轻颦浅笑,风姿卓绝,早已心神俱醉。此时,众人抬头仰望九华,但见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真是‘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又见各处寺宇林立,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上官真赞道:“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说话间,三人亦随游人开始拾级而上。伯衡忽道:“你们可知地藏王菩萨甚么言语最为有名?”张云浩摇头,问道:“是甚么?说来听听。”伯衡道:“是四句偈语。”稍顿,但听伯衡口中颂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上官真一旁赞道:“果然菩萨心肠,大慈大悲!”张云浩却打趣道:“这地狱何时能空!只怕菩萨心愿难了矣!”上官真娇嗔道:“云浩大哥,不可对菩萨不敬!”张云浩一吐舌头,作个鬼脸,笑道:“不敢,不敢!该罚,该罚!”伯衡一旁亦笑,又道:“九华山号称‘香火甲天下’,又谓‘东南第一山’。我们不可不细细瞻仰这佛国仙城。”
三人正行走间,见路边有小摊不断吆喝,贩卖食品饮料,鲜花瓜果。张云浩便过去,买了几罐橙汁,又拿了一份九华山简介,边走边翻阅,口中念道:“九华山之最高峰名为‘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为‘七贤峰’与‘天台峰’。平日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而九华山之险峰,又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侧之‘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感化而成。而观音峰上之观音石,则恰似观音菩萨之凌风欲行。并且十王峰尚有‘木鱼石’,钵盂峰还有‘石佛’等景,”张云浩念到此处,转头对伯衡兄妹笑道:“这许多景致,我等何时方能尽览!”二人皆笑。
但听张云浩忽道:“咦,这九华山之佛教,原来始自南北朝时期。可比峨嵋晚得多了。”伯衡点头道:“不错。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亦即公元503年,有一僧人名伏虎者,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玄宗之开元、天宝年间,新罗国王室贵族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来华,到九华山苦修。相传金乔觉圆寂之时,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不腐,栩栩如生,世人皆惊。传说金乔觉便是地藏王菩萨转世,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之道场。”
上官真道:“大哥,如此看来,修行之事,果然不虚;轮回转世,亦信其然。”伯衡点头称是。张云浩翻阅手中简介指南,忽道:“原来历代皇帝对九华山亦恩宠有加!”手指简介,张云浩一边口中念道:“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当年数次巡游江南,曾分别钦赐九华山以‘芬陀普教’、‘九华圣境’等御笔匾额,并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
三人说话间,恰至化城寺。但见林荫茂密,庙宇隐约。伯衡道:“果然十方丛林,名副其实!”三人抬头,但见寺庙之红墙之上,有一黑底白字之匾额,伯衡上前,边看边口中念道:“化城寺乃九华山之开山寺,历史悠久,为九华之‘总丛林’。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而这‘化城’一名,却源出于《法华经》中之佛教故事。”众人转头四顾,但见化城寺位于九华街上,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月牙形之莲池,名曰“月牙池”,相传为当年地藏菩萨之放生池。
伯衡等人进得殿来,但见香烟缭绕,游人拥挤。僧众颂经之声,朗朗入耳。三人见整个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搂。此四进随地势而渐高,其结构古朴而典雅。只见四处之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及台阶基石之上,均刻有精巧美观之图案。张云浩抬头环顾,忽然奇道:“咦!”原来殿内,果然有康熙之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及乾隆御书之“芬陀普教”横匾。待三人转至后殿,抬首又见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之横匾。
众人又一路行来,先后浏览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三大丛林。这时便来到祗园寺。三人但见寺内之大雄宝殿,平地而起,至殿顶号称十三丈高。殿正中莲花台上,端坐着三尊二丈多高之贴金大佛。中坐者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一尊为“阿弥陀佛”,右边一尊为“药师佛”。此三尊大佛,为九华山诸寺庙佛像之冠。三尊大佛两边,各塑有九尊一丈来高之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殿前一口金莆铜罄,重约四百余斤。殿两角悬着千斤重之大钟和民国时期制作之大皮鼓。三人边看,边频频点头,赞叹不已。
上官真忽问:“这祗园寺之‘祗园’,是何含义?”伯衡道:“此亦源于佛教典故。祗园寺,又名祗园禅寺,古名祗树庵。祗园本来是印度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祗园宣扬佛教二十余年。而九华山之祗园寺,便是由此得名。该寺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来历代多次重修及增建。”上官真点点头。
众人转至后山,见这里游人亦是熙攘。原来这厢颇有幽洞灵泉。但见九华山之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之类众多。闻名者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皆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又龙溪之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蔚为壮观。又见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如珠似玉,四处飞溅。而舒溪三瀑相连,兼注入上、中、下三雪潭,断崖飞帘,如倦雪浪。此外还有碧桃岩瀑布、濯缨瀑、七布泉瀑布、百丈箭瀑布、百丈潭瀑布、百丈岩瀑布等。又有饮猿潭、清漪潭、濯缨潭、伏龙潭、百丈潭、鲇鱼潭等。上官真触景生情,不禁口中吟道:“好山有好水。真是‘藏在深山人未识,一朝踏勘情难忘’啊。”张云浩旁边连连点头,问道:“真真,这两句诗是你刚才所作么?”上官真笑道:“我哪有这般本事,只不过将他人之作,信口拈来罢了”。
看罢泉池潭瀑,伯衡等三人兴致盎然,又随众多游客,遍访各洞,。但见诸洞之中,以地藏洞最为著名。相传金乔觉最初来九华之时,曾禅居此洞。此外,还有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之居室,清静雅致。伯衡赞道:“当年北宋之大诗人苏轼苏东坡,游峨嵋山白水寺之时,曾赋诗一首,曰:‘但和身闲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纷然。请君试向岩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看这眼前诸洞,遥想先贤参佛修道之事,不禁心向神往矣。”稍顿,又道:“只是修行之事,谈何容易?虽佛法广大,然真法何处有耶?”有念及此,伯衡不禁微微皱眉,遥望远处,陷入沉思之中。
(第二章完)(待续)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