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相当一部份学者认为:进化论不是实证科学
不少学者认为:人不可能看到生物界发展的过程,进化论只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解释,实际无法证实,何况自身有许多问题。进化论和其他科学也差别很大:
a)进化论充满了不确定性。假说套假说,猜想连猜想,而且充满了循环论证。比如“适者生存”:因为更适应环境,所以得以生存;因为生存下来,说明它适合环境,这种“同义反复”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1]。
b)进化论无法预言进化方向。所谓“向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分子生物学对基因的研究完全否定了这一点:进化是不定向的,因为突变是随机不定向的。
c)进化论的机制无法证实,只靠推测。不少人用尽镑种方法提高基因突变频率,连“种”的界限都没有突破,没有任何产生高等生物的迹象。因而自圆其说地解释:进化只有相对意义。
d)进化论的结果无法重复验证,这是实证科学最忌讳的。
e)进化论者回避、压制、甚至打击不利自己的事实。这都是科学所不容的。
(2) 进化论在生物学中造成的矛盾和混乱
如果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能证实其真理性,而且不同方面的证明互为补充。基因是DNA分子的证明正是这样。而进化论却相反:各个学说之间有着根本的对立,分歧之大是绝无仅有的。从本系列前几篇大家也都看到了。
在新物种产生的模式上,基于地质历史和古生物化石的间断平衡论和基于基因本质的突变论对立;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上,中性突变论对立综合论,又与新达尔文主义对立,而且,就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现在也是大有争议的;在环境因素作用上,新拉马克主义与其他进化流派对立;一度争议最大的还是进化“家谱”---进化谱系树,结果严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了极为混乱的结果,从而否定了自身的合理性;在人类起源上,争论得简直不可开交……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可能古尔德举的这个例子能很形像地揭示问题:"布林顿的研究指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保留着幼年的特徵;博克的研究认为:黑人是低等的,因为他们的发育超越了白种人保留的幼年的特徵。"为什么矛盾的论据会支持同样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为一种错误的信仰找根据,而不是根据事得出科学的结论。这里暴露的也正是进化论的问题。因为进化论整个错了,所以越发展越错,一些人陷在其中,都发现对方确实错了。
(3)进化论成为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理论依据”
重演律本身就错了,再发展下去就更加背"道"而驰了。达尔文受马尔萨斯生存竞争论的影响,创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竞争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信条。他的一位亲戚道吞发展的种族主义,在德国十分流行。德国的海克尔是很权威的学者,他提出了重演律,而他本身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他认为德意志是最高级最优等的民族,其他民族都低等。他的观点对希特勒很有影响。[1]古尔德也在一本书中专设一章讲述了“种族主义与重演论”[2]
(4)进化论破坏了对宗教信仰,推动了道德的败坏
达尔文曾把自己的学说称为“魔王的圣经”[3],显然这是针对基督教而言。在那个科学启蒙的年代,人们对科学了解甚少,厚厚的《物种起源》自然成了“科学”的理论。新的领域吸引了许多学者置身其中,进化论的阵营很快壮大起来。打着科学的旗帜,进化论很快使人们放弃了宗教的“神创论”,开始从心底里相信科学,不信宗教了。人们不再相信善恶报应,也就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了。
(5)进化论在社会上造成的巨大危害
进化论不仅误导了整个生物学,而且误导了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许多领域,误导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给人类文明造成的潜在的祸害,是触目惊心的:它让人把宗教和道德善恶视为欺骗,败坏精神寄托和道德制约;它告诉人们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竞争中采取镑种手段发展自己;让人们相信反传统、反潮流的畸变可能出现更进化的、更好的结果;它让人相信人是动物的后裔,让人相信人的本性来源于动物;西方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欲望是人最本质的本性,甚至是进化出来的最好的本性,为物欲横流和伦理的败坏从科学上解除了约束,这种宣传已经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这类败坏的因素渗透进现代常人社会的一切,潜在地推动了人类道德的滑坡。
人们一心进化自己,一面放纵地“进化”着自己,一面在紧张的竞争和顾虑中生存,越来越自私,当自私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犯罪愈演愈烈了。人们失去了理解和信任,在社会上失去了安全感。短暂的享受和荣耀,换取着无可挽回的一切:道德沦丧、心理畸变、物欲膨胀、无休止的竞争、社会的畸形分化、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污染等等。
新西兰遗传学家但顿(Michael Denton)在《出现危机的理论:进化论》一书中坦白地讲:“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在这个谎言的影响下,人类归根于动物,抛弃了道德的约束,失控发展着私欲,造就了误入歧途的历史。
参考文献
1.[瑞士]许靖华,达尔文的三个错误,世界科学,1987:4,12-14
2.[美]斯蒂芬.杰.古尔德着(Stephen Jay Gould)
3/12/2002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