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少时勤奋好学,十三岁即有文名,二十岁中進士,授校书郎,后升任监察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凭自己的经历及观察所得,写出《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指出,这也是养人的道理,为官治民者,不可“好烦其令”。文传千载,熠熠生辉,极富社会意义。现译介如下:
郭橐(读驼,高高突起的样子)驼,这个人,不知道原先的名字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 “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驼”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驼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但都赶不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并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象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不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不能伸展,又换了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如果有与此相反的人,却又对树木爱得过于深厚,担心得过了头,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走开了,还要回头再看顾。更严重的,还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丧失了。虽然说是爱护树,实际上却害了树;虽然说是忧虑树,实际上却是仇恨树。所以都不如我啊,我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对树木顺其自然、遵其本性而已!”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啊。然而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好象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击鼓让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会儿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晚饭、早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都非常困苦而且疲乏。象这样,那就与我们行业的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颇有感慨地说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我柳宗元特地记下了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的戒鉴。
笔者反复恭读郭槖驼的话,把他的教言命名为“郭驼原理。”觉得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种树和为官,他的适用范围大得很!种花养草也适用,养鱼养鸡也适用,养儿育女也适用,改造河流山川也适用,教师的教育学生也适用……总之,顺其自然,遵其本性;讲究分寸,不可过度。古人讲: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中庸至道,勿执其偏。真是每个人都可以借鉴的啊!
(资料来源:《柳河东集》)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