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网】
一、通达情理,讲求宽厚
强盗张海,率领众多强盗,要经过高邮(今高邮县)。知军(军事长官)晁仲约,觉得无力抵御,下令高邮地区的富户,准备金帛和牛酒,犒劳张海及其部众,使他们路经高邮时,不要烧杀抢掠,不要危害百姓。
此事被朝廷知道后,大为震怒。大臣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反对,说:“士兵与武器充足,可以与贼战斗,坚守城池,遇到贼兵不战,而贿赂他们,以求自保,依法当诛。但是,如今高邮缺乏士卒和兵器,无法御贼,此诚可以得到宽恕。处死晁知军,不合乎法的本意,法的本意是保民致安。况且,从百姓的角度讲,破费些钱物,而免于被杀、被抢掠,也一定很高兴。”于是,宋仁宗饶恕了晁仲约。
富弼恼火范仲淹反对自己的意见。范仲淹心平气和的对他说:“我讲的意见,合于情理。凡事要通达情理,讲求宽厚。自从宋朝开国以来,还没有轻易的处死过臣子。你为什么要轻易的开这先例呢?先例一开,如火山迸发,想止都止不住了。万一将来滥杀大臣,我们自己也无法保全。”
富弼觉得范仲淹讲的有道理,火气也就消了。
二、不职者委以事,不慎者谕以祸福
杜衍为政,不依靠严刑峻法,去督促手下官吏。但其部属及管辖下的百姓,仍然畏惧他的清廉正直与严格要求。
杜衍自称:他自从当知州,到出任安抚使,没有毁掉过一个官员。他的做法是:对于不好好干事的人,委派给他很多事做,使他无法偷懒;对于处事不谨慎,而犯有过失的官员,晓以利害,令他改邪归正;对于有文才、有政绩的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也极力向朝廷推荐。
所以,大家都勤勉尽责,力求上進。
三、降卒共食,欢歌笑语
高仁厚打败了韩求的部队后,韩求手下十三个寨子的士卒,都投降了。
高仁厚手下的将士,想把韩求的十三个寨子,统绕放火烧掉,以免被土匪利用。
高仁厚制止道:“那许多投降了的士卒,都还没有吃饭。还是先安排他们烧火做饭吃吧。”吃完饭后,又叫他们好好休息。士卒们吃饱了饭,整个晚上,欢声笑语,歌声不绝。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士卒们主动把寨中物资、粮草运出来,然后再放火烧掉了那些寨子。他们高高兴兴的跟随朝廷的大军,一同出发了。
四、刑罚过重,适得其反
曹操军中的法律规定: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治罪其妻子和孩子。然而士卒逃亡之事,还是经常发生。曹操打算加重刑法,连逃亡者的父母兄弟,也一起治罪。
高柔劝曹操说:“士卒从军中逃亡,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我私下里听说,逃亡者中,有反悔的,想重新回来。我觉得应该宽免逃亡者的妻子和孩子,鼓励逃亡者,重新返回军队。假若加重刑法,受连累的人多,我担心军士见到有人逃亡,害怕殃及自己,也跟着逃亡了。那时你又惩办谁呢?由此可见,重刑不仅不能制止逃亡,反而会使逃亡者增多。”
曹操长时间里、多次的称赞高柔的意见很对。
五、宋太祖办案
李汉超镇守关南(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至河间县一带)时,有一当地居民,状告他强娶自己的女儿为妾,也有上告他强行借贷当地百姓的钱财不还。
宋太祖召见那位状告李汉超强娶己女为妾的人,问他:“你打算把女儿嫁给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打算嫁给一个农家子弟。”太祖又问:“汉超到关南镇守以前,契丹族对这一地区怎么样?”回答道:“契丹族每年都侵入本地抢掠。“太祖再问:“现在情况怎么样?”回答说:“现在契丹族不再侵入本地。”宋太祖说:“汉超是朝廷的重臣。你的女儿做他的妾,不比当一名农妇强?假使汉超不驻守关南,你们家能保全得住财物吗?”告状的人,不敢再讲什么。
太祖斥责了那个告状的人,把他打发走了。然后又下密旨,给李汉超:“你立即还人家的女儿和所借别人的钱。这次我姑且饶恕你,以后不可再犯!”
后来,那个告状人,见女儿归来,喜出望外。李汉超先是惊恐,归还了人和钱后,也如释重负。
六、小损当大益,初贫后富,必然理也
朱隽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靠卖缯帛维持家庭生活。
朱隽是有名的孝子,并且重义轻财。当时同郡的一个叫周规的人,被官府征召,行前,借本郡官库钱百万,置办衣服和帽子。后来管库的人逼周规家还钱。周规家贫穷,还不起。
朱隽知道后,将母亲织的缯帛偷出来,替周规还了债。母亲知道后很生气,责备他。他却说:“失小得大,先贫后富,是必然之理!”
后来,朱隽家果然富贵起来。
(以上均据郑瑄《昨非庵日纂》)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