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二次技术谈判结束的时候,就感到这个项目可能会丢给别的对手。当时谈判完成后,我离开伊拉克电信局的时候,劈面走过来一个中国人,他警觉地看了我们一眼,就进去了。
“刚才进去的那个中国人是谁?”我问伊拉克代理。
“他?他是北方工业总公司的,在给你们中国一家上海公司做代理”。
“噢,”我答应了一声没有再问。
回到住地的时候,我跟李娟说,“这个项目没什么希望了。”
“为什么?” 李娟问。
“你注意没有,伊拉克代理领着我们见的都是局一级的人。北方工业总公司是做军火生意的,接触的至少都是部一级以上的人。有没有什么交易咱不好说,但肯定和政府及军方高层关系极好。生意成功与否,技术因素能占到20%就不错了,其他就看价格,更重要的是关系。我觉得没戏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我站在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废墟前,忽然想起了孟浩然的一句诗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下的这几句感言。
导游是一个40岁左右的女人,对于历史颇为精通。她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巴比伦的兴衰史。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DD两河流域文明。当时在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地处两河中部的巴比伦帝国兴盛起来。其国王叫汉谟拉比,他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DD汉谟拉比法典。约在公元前1300年,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人开始崛起,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被加勒底人推翻。整个文明发展过程都记载在犹太教的《旧约全书》中。
导游站在废墟上,指着地上的土坛说:“加勒底人建都巴比伦,复兴巴比伦文化,史称新巴比伦时期。这是两河文明的最后阶段。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这里为他的王后建造了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城的建设非常考究,传说它有100米高的城垣,城墙厚25米,城垣全长估计约38公里,共有250个由黄铜精制而成的城门。其内部建筑,简直可以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来加以形容。即使我们站在破败的历史遗迹前,仍然看到到处是巨大的宫殿,巍峨的庙堂,森严的寺院,周围残损的地基一望无际。《旧约全书》的《列王记》记载,尼布甲尼撒攻占了耶路撒冷,拆毁了耶和华的神殿,搬走了耶和华殿的所有铜柱,俘虏了一万多名犹太人来到巴比伦为他修筑城墙和宫殿。外界称巴比伦为“冒犯上帝的城市”。
当听到导游说这段历史时,我忽然想起大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经读到的历史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巴比伦已经道德十分沦丧,整个城市成了奢华和淫荡的象征,由于纵欲的结果,男子体质急剧下降,全国性病流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国王大流士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巴比伦。这个列为世界第一大的城市,从此成为了历史上的陈迹。“也许这是道德败坏和冒犯正神的城市所必然遭到的报应吧”, 我想。
“非常感谢您,”我们6个人凑了30美元的小费交给导游。
在回来的车上:我说:“这个导游真不错,讲得很好。”
“她是德国留学的旅游专业硕士,”黄处长说。
“真的?”我有些吃惊,在我印象中这种导游都是什么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
“少见多怪,” 黄处长说。“昨天晚上,我出去买双拖鞋,地摊儿上一个小商贩跟我讨价还价,我说‘你英文怎么这么好?’他说他是英国的农田水利硕士,现在日子过不下去了,出来卖拖鞋。”
“伊拉克可真够惨的。”李娟感叹到。
“可不是吗?他们这个货币第纳尔,海湾战争前一块钱换三个美元,现在一个美元换他们两千第纳尔。货币贬值6000倍,老百姓还不一贫如洗呀。” 黄处长说。
“你知道他们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我问。
“也就十几个美金吧。吃饭根本不够,所以老百姓的面粉、盐和炒菜的油都是免费配给的。其他的东西,他们也买不起什么,对付活着吧。最惨的年轻一代,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咱们国家是年轻人说英语,老年人不会。这儿正好反过来。”黄处长说。
“一个独裁者,”我说,“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全是灾难。”
(待续)
* * *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